团承德县委:聚焦“四点”发力 促进团的工作力量多元化
2021年6月下旬,承德县被列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县后,团承德县委紧紧围绕改革4大类10方面重点改革举措,聚焦争取党政支持、团干部工作力量、基层团组织队伍、青年活动阵地“四点”发力,促进团的工作力量多元化。
一是找准“出发点”,明确方向,强化团的改革领导。经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在乡镇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改革方向,通过加强团组织覆盖面,夯实基层团的工作力量。同时,积极向县委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汇报,争取党政支持,通过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成立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力统筹推进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
二是聚焦“需求点”,靶向发力,充实团的机关力量。增设行政编制1人,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团县委吸纳1名工作人员,缓解机关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在学校系统和非公有制企业中选配2名兼职团委副书记,团县委机关领导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主攻“关键点”,精准施策,壮大团的基层队伍。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团组织换届期间,推动每个行政村设置1名青年委员,实现了“一村(社区)一青年委员”的目标;通过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等途径,吸纳10名返家乡大学生到县直、乡镇等工作岗位锻炼,增强了基层团的工作力量,为团干部队伍注入新鲜力量。下一步,将积极筹建由乡镇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任主任,学校、综合执法队、村(社区)、企业工作人员等人员任委员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履行乡镇团委职责,完善议事协调机制。
四是把握“着力点”,创新施策,打造青年活动阵地。在团县委机关和县电商服务中心建立了县域团代表联络站,有效搭建了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团员青年的桥梁;全县各乡镇(街道)“青年中心”已全部建成,在组织部支持下,成立了滨河社区青年中心,为村(社区)青年中心建设提供了样板。
下一步,团承德县委将继续紧紧围绕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县的工作要求,在创新改革工作方法,增强团工作力量,再发力、再推进、再落实,推动县域共青团改革工作再创新高。
团兴隆县委:坚持“三个着力”创新“共青团+青工委”新型组织网络工作体系
今年来,团兴隆县委聚焦团的组织力提升,按照“党建引领、共建共治、青年自主、践行文明”思路,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和配置方式,着力夯基础、固根基、强载体,创新“共青团+青工委”新型组织工作格局。
着力夯基础,摸清底数。创建“共青团+青工委”团青工作新体系,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构建有效覆盖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网络。深入开展团青人数大排查工作,摸清团青家底,确保每一位适龄青年的基本情况明晰,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掌握最新团青数据。县直机关层面,争取各党组织支持,摸排50余个机关团青情况,35周岁以下青年达804人,其中符合创建“青工委”机关41个。乡镇(街道)层面,将机关及辖区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村(社区)等青年人员纳入范围,建立摸排台账,形成团组织运作、全方位推进的工作格局。
着力固根基,建强组织。团县委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印发《兴隆县青年工作委员会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提供工作指引,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创建“共青团+青工委”新型组织架构,并实行合署交叉办公。县直机关方面,党组织牵头抓总,成立领导小组,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将3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纳入青工委工作范围,从政治立场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青年群众基础好、勇于为党组织分忧、热心为青年服务的优秀青年干部中选举产生青工委班子成员,发挥青工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乡镇(街道)方面,按照资源联享、工作联动的团青工作原则,整合辖区内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村(社区)等青年人员,纳入区域青年工作一体谋划,团组织书记兼任青工委副主任,21个乡镇(街道)实现“共青团+青工委”协调联动机制,助推团青工作体系有序开展。
着力强载体,创新模式。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着力创新活动载体,全面推进“共青团+青工委”建设,进一步发挥“共青团+青工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抓牢考评机制这一“关键点”,制定团县委考评体系,将“共青团+青工委”工作纳入党建整体内容,与党建同考核、同打分。理清发展规划这条“主干线”,以贯彻落实《河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为抓手,创新活动形式,着手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团员青年在工作中建功立业,利用新媒体积极发声,在社会实践中营造正能量的舆论氛围。扩大活动载体这个“覆盖面”,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健全团青工作责任制,完善乡镇级团建阵地建设,规范团员青年服务活动;一体推进辖区学校、卫生院、派出所等资源统筹,辐射带动团青开展活动;有效整合村级设备资源,强化村(社区)团组织后备力量。
团宽城县委:打造“1+3+3+N”制度模式,激发基层共青团改革新活力
近年来,宽城团县委积极响应团中央、省市委号召,将共青团改革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以改革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创造性提出“1+3+3+N”制度模式,即以县域共青团改革为1个中心,拓展学校、乡镇、社会3条战线,各条战线设置阵地、队伍、制度3个着力点,各个着力点落实上采取N种措施,逐步建立全县共青团统一指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使全县工作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
一、强化县级共青团建设,逐步增加改革引领力向心力。一是不断加强团县委机关工作力量。进一步拓宽团干部来源渠道,向县委组织部申请,选调1名乡镇干部到机关任职。选任1名乡镇干部为兼职副书记,与教育局协商选任1名挂职副书记、2名挂职干部和1名少先队总辅导员。联合就业局,选聘大学生见习岗1人、公益岗2人,极大程度地充实了机关本级工作力量。二是不断延伸团机关工作阵地。按照中央八项规定,根据人员编制数量,团机关工作场地、活动场所极度受限。为缓解这一矛盾,团县委与就业局协商合作,在县大学生创业园设立青年活动中心1处,面积约60平方米,用作日常工作活动场地。同时,与青少年宫在假期间共同开展相关活动,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场所。三是不断优化制度建设。落实基层团委书记“月汇报、季调度、年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综合考察各级团委书记工作情况,将日常工作配合完成度、县本级机关负责人打分情况和年终述职情况综合纳入考察体系中。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联席会议制度,更新了联席会成员名单,本年度召开第三次联席会议,细化分解了2021年中长期规划内容和任务,推动青少年发展工作在我县落地落实。
二、强化乡镇共青团建设,打通团组织工作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强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乡镇级团干部建设,与县委组织部协商,由乡镇副书记及以上副职干部分管乡镇团委工作,并任团委书记,同时配备1名年轻干事,协助日常工作。以2021年农村(社区)团组织换届为契机,选拔35周岁以下两委成员、优秀返乡大学生、乡村致富带头人等在内的青年群体作为团支部班子成员,选优配强了村(社区)团组织班子。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乡村振兴青年突击队19支,1000余人,将农村现有青年人才联合起来,为村两委、村团组织献计献策,为乡镇工作贡献力量。二是加强农村阵地堡垒建设。以示范点打造为导向,进一步丰富基层团组织政治生活。在全县选取3个乡镇,作为县级改革示范点,夯实基础阵地建设,打造高标准基层团委。全县19个乡镇街道,各自打造1个优秀示范点,2个以上活力团支部,连点带面,激发乡村团组组织改革动力。三是加强乡镇工作制度保障。向党政争取乡镇团委工作经费2万元,并保障配备到位。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将团建纳入党建工作部署,并争取到年度考核分值为3分。
三、强化社会共青团建设,最大程度拓宽受教团青范围。一是全面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县域内优秀青年人才,建立包括青年企业家、优秀返乡大学生、县直各机关青年干部、青年志愿者和各行各业优秀青年人才在内的社会青年队伍,在我县文明县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党政中心工作中竭尽所能。二是建立县域青年中心。在县行政审批中心选址,联合河北宝琢酿酒有限公司,筹备建立县域青年中心,其中囊括青年书屋、少儿读书室、青年返乡家园、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和青年志愿者联络站等多个功能场所,为社会青年提供活动、工作场所,为县委县政府联系全县优秀青年人才提供阵地。三是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为进一步强化对各类人才的组织力和号召力,一方面,团县委将加强对青年企业家队伍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青年企业家协会和青年联合会,按照行业制度规范,实现对社会优秀青年的吸纳和管理。另一方面,完善青年志愿者协会职能,建立全县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以青协为主体,广泛吸纳蓝天救援队、爱心联盟、云清阁、义工协会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以青年中心志愿者联络站为主阵地,加强对青年志愿者的管理和使用。
四、强化学校共青团建设,坚决夯实团员发展政治根基。一是严格规范团(队)干部、团员准入机制。各级中学配备团委书记1名,相当于学校中层干部标准配备,各团支部选任学习成绩优异、道德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优秀团员为团支部书记;各中小学设大队辅导员1名,各班班主任任中队辅导员。严格规范团员发展,推广“入团过五关、十步走、三公示”经验,严把团员发展年龄关、入口关和程序关,加强仪式教育。注重成长激励体系建设,实施少先队员分批入队。二是夯实学校团组织基础建设。高标准打造宽城一中、五中团委示范点,全县70%中学建立团校,县级共青团在县委党校建立县级团校,为强化团青思想引领提供阵地。三是规范团员政治生活。严格落实好“三会两制一课”、团支部书记向团员述职、团员向团组织汇报、民主评议团员、团委书记“月访”等制度,做到了团员的政治生活有安排、有保障、有监督。建立县级教育团工委,与教育局、编办协商讨论,尽力为教育团工委配备专职书记1人、干事1人。